社川河畔“河小青”:秦岭深处的碧水守护者
七月的秦岭腹地,暑气被清晨的山风揉碎在社川河面上。7月20日天刚蒙蒙亮,柞水县杏坪镇的河滨步道上就已响起清脆的脚步声——烛火之光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正带着当地孩子,有条不紊地分发着垃圾袋和伸缩式垃圾夹。“咱杏坪人的日子,离不了这条社川河。今天咱就当回‘河道医生’,给母亲河好好‘体检’!”团长周明华举着扩音喇叭,话音刚落,孩子们便齐刷刷举起手中的工具,像一群蓄势待发的小战士。
一、红色洪流漫过河岸
社川河自北向南穿杏坪镇而过,两岸的鹅卵石滩被水流冲刷得圆润光滑,岸边的野蔷薇攀着护岸栅栏开得正盛。但细心观察便会发现,美景中藏着不少“伤痕”:野餐者遗留的塑料餐盒卡在石缝里,被风吹落的塑料袋挂在蔷薇枝桠上,甚至有村民随手丢弃的农药瓶半埋在河滩的沙地里。“去年汛期,这些垃圾堵了下游的涵洞,差点淹了玉米地。”土生土长的志愿者李娟蹲下身,给8岁的王梓琪系紧手套绳,“你奶奶种的五味子,浇灌用的就是社川河的水,水干净了,果子才甜。”
队伍沿着蜿蜒的河岸展开,橙色的志愿服在青山绿水间格外醒目。王梓琪攥着迷你垃圾夹,踮脚够着栅栏最高处的塑料袋,小脸憋得通红。“姐姐你看!”当塑料袋终于落入袋中时,她举着“战利品”跑向志愿者,马尾辫上的汗珠甩成了小水珠。志愿者张磊趁机翻开手机里的图片:“你看这张,去年有只小野鸭被塑料袋缠住了脚,村民救了半天才弄开。”女孩的眉头瞬间皱了起来:“以后我看见谁扔垃圾,肯定要拦住他!”
清理行动在一处河湾遇到了难题。这里水流平缓,堆积着大片枯枝败叶,底下还藏着十几个被水泡胀的泡沫箱。“泡沫箱碎了会变成塑料微粒,鱼吃了会生病。”周明华指挥志愿者划来镇上的巡逻小木船,孩子们则在岸边用长杆帮忙拨开枯枝。当志愿者们合力将一个缠满水草的泡沫箱拉上岸时,箱底竟钻出来几条小鱼苗。“快放它们回家!”孩子们齐声喊道,看着小鱼摆尾游向深处,岸边响起一阵欢呼。
最让人揪心的是在芦苇丛中发现的农药瓶。“这是除草剂瓶子,漏一点到水里,半米内的水草都活不成。”周明华让孩子们退后,自己戴上双层手套小心处理,“咱杏坪镇靠种植和养殖过日子,水质坏了,啥都白搭。”12岁的陈宇轩默默记下瓶子的样子,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大大的叉:“我要去告诉养殖场的叔叔,用完的药瓶不能乱扔。”
二、河畔课堂播撒生态种子
上午十点,队伍在百年老榆树下休整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社川河生态课”随即开讲。镇农技站的老张带着三个玻璃瓶赶来,里面分别装着社川河上游、镇区和下游的水样。“大家看这瓶上游的水,能直接看见瓶底的字;这瓶经过镇上的,有点浑浊;下游的虽然清,但仔细看有小杂质。”他用滴管往瓶里滴入检测液,三瓶水渐渐显出不同颜色,“这说明污染在慢慢累积,就像咱吃饭,一口两口不觉得撑,吃多了就会肚子疼。”
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。陈宇轩突然举手:“我爸说以前社川河能摸到甲鱼,现在咋没有了?”老张指着远处的污水处理站:“前几年咱镇上没建污水处理站,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河,甲鱼就搬家了。这两年环境好了,说不定过阵子它们就回来了。”这个回答让孩子们眼睛亮了起来,纷纷讨论着要给甲鱼“准备新家”。
午餐时分,野餐垫上摆着的全是自带的干粮:搪瓷碗装的米饭、不锈钢盒装的凉拌菜,连零食袋都仔细收在小布袋里。“我妈说‘无痕野餐’,不能给社川河留一点垃圾。”王梓琪边啃玉米边说,小嘴里塞得鼓鼓囊囊。陈宇轩则拿出画本,认真勾勒着社川河的样子,旁边写着:“我的目标是让河水能照出云彩的影子。”
三、薪火相传守护碧水长流
下午三点,最后一袋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转运站时,社川河两岸已换了模样:栅栏上的塑料袋不见了,河滩的垃圾被清理干净,水面上的漂浮物消失无踪。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河面,波光里能看见成群的小鱼游过,几位钓鱼的老人收起鱼竿:“今天鱼口特别好,看来水是真干净了。”
来接孩子的家长们围在岸边,看着孩子们晒黑的脸蛋和满满的垃圾袋,不住地感慨。陈宇轩的爸爸是养殖户,他拉着周明华的手说:“下次活动算我一个,我再叫上几个伙计,咱们给河两岸种点护岸柳。”王梓琪的奶奶提着一篮刚摘的五味子:“孩子们做了好事,这果子给大家尝尝,甜着呢!”
夕阳为社川河镀上金辉,孩子们的笑声顺着水流飘向远方。烛火之光志愿服务团已定下计划:每月开展一次常态化清理,季度举办生态知识竞赛,还要培训“河小青观察员”,定期记录水质变化。“等秋天五味子熟了,咱就在河边办个丰收节,让大家都来看看干净的社川河有多美。”周明华的声音里满是期待,而那抹鲜亮的橙色,正渐渐成为社川河畔最动人的守护色。
图文: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“烛火之光”志愿服务团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