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实践双轮驱动 共护柞水碧水清流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引导青年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,提升青年群体对河流保护的关注与参与,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XIN益佰项目支持下,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发起高效赋能计划——2025高校“河小青”创新实践专项活动,活动受到全国众多高校团员青年的广泛关注。当暑期热浪席卷,“河小青”保护河流行动与“烛火之光”志愿服务团的故事,便在柞水河畔悄然开篇。我们携手当地学生、社区居民,以青春之名守护碧水清流,让环保信念在实践中熠熠生辉,书写人水和谐的乡土篇章。
知识启蒙:清凉教室里的护水火种
当支教课堂里的孩子们用废旧塑料瓶拼出“保护河流”的标语,当“河小青”的蓝马甲在干涸河床弯腰捡拾,两条看似不相交的轨迹,实则共同指向同一枚命题:守护河流,既需课堂里的认知启蒙,也需河滨上的实践淬炼。支教的“知”与河小青的“行”,从来都是守护行动的双轮,唯有让知识在实践中扎根,让行动在认知中升华,才能让“保护”从口号变为持久的力量。
(一)保护河流课:让“为何守护”住进心里
保护河流的课堂,是认知启蒙的第一粒种子。
我们使用"巡河宝"小程序设计的互动课件,带孩子们认识河流生态。通过实时水质数据对比、污染源追踪等数字化演示,让环保知识变得直观易懂。我们还教孩子们使用“巡河宝”小程序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记录河流健康状况,更懂得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。
学生反馈:“原来我拍的河流照片可以直接上传到巡河宝帮助监测!”
“我回家要教爸爸妈妈也去使用这个小程序!”
2.防汛课:让“如何守护”有了具体路径
防汛课上志愿者老师系统讲解了防汛的基础知识,比如降雨量的分级:24小时内10毫米以下为小雨,10-25毫米为中雨,超过50毫米即达到暴雨级别,而特大暴雨则是250毫米以上,这些数据让孩子们对雨水的“强度”有了清晰认知。同时,志愿者老师也强调了不同预警信号的含义,从蓝色到红色,级别越高意味着降雨的紧迫性和危险性越大,尤其是红色预警,需立即做好防护准备。
除了理论知识,课程更注重实用技能的传递。老师通过案例讲解和现场演示,教孩子们暴雨来临前要检查门窗是否关好,家中进水时如何安全切断电源、煤气;外出时要避开积水路段,不靠近湍急的水流,在山区遇到溪水变浑、流速加快等情况要及时向高处撤离。
看着孩子们认真记录要点、积极参与互动的样子,能感受到他们对“安全”有了更具体的理解。这样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实用的防汛知识,更培养了他们的安全意识,这份认知会成为成长中重要的保护盾。
3.变废为宝课:让“守护”与生活紧密相连
变废为宝课是独特的存在,把“守护”从责任悄然转化为孩子们眼中的趣味创作。
我们开展了两次变废为宝课程,收集了闲置的破旧纸杯、色彩缤纷的粘土 ,带着孩子们开启创意之旅。志愿者老师不仅教大家怎么制作糖盒,还教大家制作精美笔筒等。
课堂上,志愿者老师刚好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环保的知识:
- 每个纸杯降解需要20年时间
- 通过改造可延长物品使用寿命3-5倍
- 减少一次性用品丢弃率达70%
河小青实践:让“认知”在汗水中落地生根
课堂里的认知,终究要在河滨的实践中验证。
当孩子们带着保护课的责任、防汛课的方法、变废为宝课的珍惜走向河床,每一次弯腰都有了明确的意义。他们会主动将塑料瓶放进“可回收”袋(变废为宝课的习惯),会重点清理河道转弯处的杂物(防汛课的认知),会互相提醒“别把垃圾漏在草丛里”(保护课的意识)。
支教与河小青的联动,本质是“知”与“行”的共生。保护课让孩子们明白“为何做”,防汛课教会“怎么做”,变废为宝课让“做”有了乐趣,而河小青实践活动则让这一切从课堂走向生活。当孩子们既能在教室里画出“理想中的河流”,又能在河床上亲手让河流靠近理想,守护的力量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。这便是守护的真谛:认知指引行动的方向,行动深化认知的深度,二者循环往复,终能让干涸的河床重迎水流,让孩子的心里长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。
一场关于河流的调研
走访调研纪实:深入基层一线,倾听真实诉求
为推进相关工作开展,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,活动期间,我们组织开展了系列走访调研活动。调研团队深入乡村、贴近群众,通过实地察看、座谈交流、个别访谈等形式,全面收集一手信息,为后续工作部署奠定坚实基础。
在调研过程中,团队聚焦民生关切,重点围绕河流治理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生产生活需求等方面展开走访。在校门口与接送学生的家长深入交流,详细了解河流生态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,记录下群众对改善水质具体诉求;在村口与常住村民亲切交谈,认真听取老街坊关于乡村发展的意见建议。
此次走访调研,不仅是信息收集的过程,更是密切联系群众、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。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沟通,团队深刻认识到,基层的需求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,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。下一步,我们将对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分析,将群众的呼声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,切实把调研成效落到实处,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待。
三、河水清理—于苦境中淬炼担当的真义
为落实走访调研的成果,扎实推进河道生态治理,营造洁净优美的水域环境,“烛火之光”志愿服务团组织开展了两次净滩志愿行动,支教班的小志愿者们积极参与,用实际行动守护河道生态。
活动启动后,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号召,领队分发手套、垃圾袋等清理工具,迅速形成志愿服务力量。行动中,志愿者团队聚焦河道沿岸垃圾堆积问题,顶着盛夏高温深入现场,分组对河床及岸边的塑料废弃物、饮料瓶、杂物等进行集中清理。大家分工协作,有的俯身捡拾散落在石缝、泥地中的垃圾,有的负责将清理物分类归集,有的对重点污染区域进行重点整治,即使面对地面灼烫、杂物难清理等情况,仍坚持高效推进清理工作。
经过持续努力,河道沿岸的垃圾得到有效清除,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,累计清理各类垃圾数十袋,切实减少了废弃物对河道生态的影响。
两次净滩行动,不仅通过实践改善了河道环境,更进一步凝聚了志愿力量,强化了“人人参与环保”的理念。
多次临河,从“烛火之光”志愿服务团宣布开展净滩行动时的雀跃,到烈日下的咬牙坚持,从重复清理的笃定到见证新生的动容,不仅是一场环境守护的实践,更是一堂关于磨砺、韧性与成长的深刻课例——真正的担当,从不在舒适的温室里滋长,唯有在烈日灼肤、汗水浸衣的苦境中,才能淬炼出最坚韧的力量。
四、乡土互助:护水路上的温暖联结
夏日的河边,暑气蒸腾,“烛火之光”志愿服务团的红衫身影正俯身清理岸边垃圾。眼看塑料袋、纸板在草丛里堆积成片,仅靠双手难以高效清理,大家决定去附近老乡家借工具。
敲开老乡家门时,额头的汗珠已顺着脸颊滑落,红衫后背洇出深色汗渍。老乡见这阵仗,忙问清来历,转身从屋里拎出冰镇可乐,瓶身的水珠沾在指尖,凉意瞬间驱散了几分燥热——这口清甜,成了烈日下最及时的慰藉。当说明是“烛火之光”志愿服务团来清理河道、守护家园时,老乡眼里泛起笑意,转身从柴房找出袋子、小推车,一股脑给到大家手里:“该的!这条河干净了,咱日子也舒坦!”
带着借来的工具重返河边,铲的铲、装的装,垃圾很快被归置成垛。
望着堆起的可回收物,有人提议:“这些能卖钱,正好谢老乡!”
变卖后的零钱递回老乡手中时,他连连摆手,却在大家坚持的目光里收下了这份心意。这场为保护河流的行动里,借来的不仅是工具,更是一份邻里同心护家园的默契;递出的不仅是谢礼,更是志愿善意与乡土温情的双向奔赴。红衫身影与老乡的笑脸,和渐渐清亮的河岸一起,成了夏日里最动人的守护风景。
签字墙上的约定——共护家乡河
在“河小青”志愿行动中,一场以学生为主体的 “共护家乡河” 签字承诺活动,于支教班正式启动。此次活动聚焦学生群体,携手 “烛火之光” 志愿服务团志愿者,以青春之名凝聚护河共识,推动生态保护责任落地生根。
活动现场,学生们在蓝白相间的“河流守望者” 旗子上郑重签名,每一笔都是青春对守护家乡河的庄严承诺。“烛火之光” 志愿者全程参与,以行动引领、用热忱感染,与学生们共同构建护河青春阵线。签字不仅是姓名的留存,更是学生群体主动承担生态责任的宣告,标志着青春力量深度参与乡土生态守护的全新开端。
这一签字仪式,是护河行动向日常延伸的起点。学生们达成共识:遇河道漂浮物主动打捞,将节水护水知识传递给身边人,发现破坏河道行为及时劝阻。通过把 “护河” 从倡议转化为日常自觉,让生态守护融入青春成长轨迹,构建起学生群体主导的河道保护青春网络。
家乡河流滋养乡土、见证成长,此次学生与志愿者的签字承诺,是青春力量响应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。这份写满青春姓名的 “生态契约”,彰显年轻一代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,诠释着青春担当在基层生态治理中的独特价值,为乡村河道生态向好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动能,让清澈河流成为青春护佑下的乡土名片。
六、行动回响:汇聚护水微光
“河小青”行动,以生态守护为锚点,实现“认知-实践-融入”的深度进阶。对参与学生而言,完成从“环保认知”到“护河践行者、理念传播者”的角色蜕变,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守护河流、传递绿色理念的实际行动;于“烛火之光”志愿服务团志愿者,坚守“河小青”使命,借学生参与热情与乡土支持,坚定生态行动信念,以实践筑牢护水担当;从乡土维度看,通过河岸治理、社区宣导、乡土互助等多元路径,凝聚“家园共护”合力,推动生态保护深度融入乡村生活场景,让环保从理念倡导转化为日常自觉,构建起全民参与、长效运转的乡土生态守护体系,以点滴行动汇聚护水微光,照亮乡村生态振兴之路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