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家外资全资期货公司
落户北京
多位业内人士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外资期货公司数量的增加,一方面反映了期货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,另一方面对于行业国际化业务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。截至目前,包括期货公司加快在境外设立子公司、国际化期货品种数量的扩容等,均取得不同程度的好成绩。
今年5月26日,中国证监会表示,为贯彻落实扩大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相关工作部署,证监会已依法核准Morgan Stanley设立摩根士丹利期货。
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,摩根士丹利期货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从核准到工商注册,体现出市场各方都在加大对期货业对外开放的支持。期货业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不仅体现在外资全资期货公司数量的增加,还包括期货公司“出海”、国际化期货品种数量扩容等方面。
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,上海东证期货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卢大印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中国期货市场正进入高水平对外开放阶段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:
一是“基础扎实”。一系列有关跨境交易的法律法规出台,尤其是去年颁布的《中国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》,从立法角度强化跨境监管,不仅有助于期货市场更好地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,而且对于“出海”开展境外业务更有法律保障。
二是“步伐加快”。这主要体现在对国际化期货品种的不断探索。自2018年以来,期货市场先后在23个期货和期权品种上成功引入境外交易者,东证期货目前也实现了境外客户国际化品种基本全覆盖。同时,期货公司“出海”加快,目前已有20余家期货公司在境外布局相关业务。
三是“初见成效”。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现货贸易定价基准,包括铜和PTA等重要品种价格,“中国价格”影响力显著提升。
油脂油料板块
率先完成国际化全覆盖
自2018年3月份国内首个国际化期货品种诞生以来,截至目前,已有23个期货和期权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,其中,油脂油料板块率先完成国际化全覆盖。
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,油脂油料板块全部期货和期权品种实现对外开放,是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的重要体现。其中,豆系期货品种自去年12月份对外开放以来,境外客户数量和交易规模保持较强的增长态势。
“近些年,大商所国际化业务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三方面:一是搭建起适应对外开放的规则体系;二是丰富对外开放品种序列和途径;三是强化跨境交流与合作。”大商所相关人士介绍说,早在2018年,大商所便根据对外开放需要,制定了多项交易规则,并对交易、结算、交割、风险管理等多部管理办法以及相关品种业务细则,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,以制度型开放助力品种开放。
据了解,大商所还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28家境外交易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,并加入美国期货业协会(FIA)、世界证券交易所联合会(WFE)以及国际掉期与衍生品协会(ISDA)。这意味着,可以面向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客户推广境内特定品种交易等业务,同时也为境外客户参与大连期货市场提供更多便利。
接下来,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还将在国际化业务上继续有所布局。“期货公司‘出海’势在必行,需要找准定位,随着《期货和衍生品法》对境外业务作出指引,将有效发挥境外子公司桥梁作用,双向带动,促进期货公司实现‘走出去’和‘引进来’。”卢大印表示,境外子公司未来的发展重点还是聚焦海外,发挥金融科技优势,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。
据悉,大商所也将朝着加快建设期货现货结合、场内场外协同、境内境外连通的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努力,不断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,在持续提升相适应的监管能力基础上,不断扩大市场条件成熟、对外贸易量较高品种的国际化,并探索合约外挂等新路径新模式,助力“中国价格”更广泛应用于全球贸易体系,提升重要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力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